您好,欢迎来到 清泉书院! 去首页
查看全部
    0 已选0
    0

    我的积分

    0

    优惠券

    已领取的优惠券

    陶良晋:解读黄寿仁遗诗,追忆廖耀湘和胡光熹

    陶良晋:解读黄寿仁遗诗,追忆廖耀湘和胡光熹


    作者:陶良晋

    原载:《文史拾遗》2022年2期(总128期)


    230710陶良晋:解读黄寿仁遗诗,追忆廖耀湘和胡光熹.cdr_0001.JPG


      黄寿仁,字葵舫,是辛亥革命先驱黄兴的堂弟,国学功底较好,擅长书法,曾随同在广州民国政府工作。他是我堂伯母黄师郝的胞兄,胡大之是他的外孙,我们是年龄相若的童年玩伴。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后,各自逃难离长,从此失去了联系。

      2012年11月,他因祖父母迁墓事与我通电话,才得知他1949年随父母去台后,在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留美取得硕士学位,在美国宾州州政府交通厅任高级经济管理工程师直至退休,全家定居费城。询及他的外祖父、姨母和父母的情况,他告知因长期患帕金森症,双手颤抖,不能写字,先后寄来他外祖父遗诗两组和刊登在台湾杂志上关于他父亲的悼文复印件及老照片多张。他外祖父这两组庆生赠诗均撰写于1945年。赠长婿廖耀湘七绝10首,高度概括了不平凡的前半生,读后让人体会到抗战胜利的确来之不易。赠次女黄丽辉五律9首,充满着老父对女儿怜爱之情,读后使人深感战祸给黎民带来的苦难,宜乎老人在诗中要用“弭兵年”取代胜利年,表达出平息战争比获取胜利更珍贵。而大之的忆述,如他父亲是姨父母海外婚姻的撮合人;他父母协助在香港受困的姨母进入台湾,最后依亲赴美的经过。这些情况均未为外人所知,但有其史实关联。综上各情,我不揣浅随,解读寿仁老人的遗诗,择要补入大之的忆述,缀成此文,籍以追忆逝者,并望能为这两位湖湘军事英才留此一份可读和可信的文史素材。


      一、黄寿仁老人书赠《长婿廖耀湘诗十首》

    (一)

    邵阳山脉气沉雄,蔚起松坡再造功。

    又见元戎出乡井,将星夜夜照天明。

      【解读】:廖耀湘(以下简称廖),字建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农历闰四月十二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北乡釀溪镇土桥村(今改属新邵县)一耕读家庭。幼年随祖父艺圃公读私塾。1916—1920年,读完县立高小,1920—1923年,考入长沙私立岳云中学初中毕业。困于家境,1924年从军于湖南省陆军第三师第六旅教导总队。1926年7月,考入黄埔军校长沙三分校第六期骑兵科,先在广州入学,1927年秋,随校迁南京,1929年秋,毕业于合并成立的中央军校。

      老人诗中热情赞美邵阳地灵人杰,早期诞生了首义讨袁、再造共和的乡贤蔡松坡(锷),现在又有英勇抗日、战功卓著的后起之秀廖耀湘脱颖而出,将星辉耀,光照乡土。老人对婿的夸赞,如与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的评语:“廖耀湘为蔡松坡(锷)以后,湖南军人之第一人,诚非过誉也。”相对照,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230710陶良晋:解读黄寿仁遗诗,追忆廖耀湘和胡光熹.cdr_0002.JPG

    廖耀湘(远征军驻印时1943)


    (二)

    巴黎海外初归国,一出风尘便不同。

    大地鼓鼙声正急,九年飞跃五云中。

      【解读】:1930年,廖赴法深造,先在圣希尔军官学校学习三年,1933年,升入法国陆军大学机械化骑兵专业学习,1936年秋以第一名成绩学成回国。据说在出国深造前还有一段插曲:1930年,他参加本校学员留法选拔考试初试名列第三,不料复试后因仪容和身高不达标而落选。他不服也不气馁,直闯校长办公室,向兼校长蒋介石申诉,认为选拔人才不应以貌取人。蒋感其有理,当即命题面试,对廖的应答比较满意,尤嘉其敢于上诉的勇气,同意特批给他一名额,还在批示中留语:“该生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学成后当予以重用。”这一插曲,不仅是他人生中跃登龙门、平步青云的转折点,也可说是他在思想感情上,对蒋知恩图报、盲目追随的根源点。

      廖回国后先分配到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第二连任少校连长;1937年,抗战爆发,先后升任骑兵营营长、第二旅中校参谋长,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1938年2月,南京失守脱险后,在武汉被任命为军官训练大队上校大队长;3月出任第二OO师少将参谋长,10月该师编为第五军新编第二十二师升任副师长;1939年2月,昆仑关战役后升任师长;1942年3月,率部远征缅甸;1944年4月,由中国远征军改编为中国驻印军时,被任命为新六军中将军长。诗的末句就是对廖九年升五级,扶摇直上的富有诗意的夸赞。


    230710陶良晋:解读黄寿仁遗诗,追忆廖耀湘和胡光熹.cdr_0003.JPG

    廖耀湘、黄伯溶巴黎婚照(1934)


    (三)

    生就金刚不坏身,云龙铁马作精神。

    千艰万险都尝过,益信将军是福人。

      【解读】:此四句记述廖1937年11月参加南京保卫战死里逃生的故事。12月13日,南京城破,他与几名战友突围逃到郊区栖霞乡,得到当地农民的掩护,藏身栖霞寺,在监院寂然法师的护助下,几天后的深夜用船送往长江北岸,才得以脱险。老人诗中赞叹“益信将军是福人”,实则这正是我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同仇敌忾精神的体现。八年后,1945年11月,廖率新六军驻守南京,曾专程到栖霞寺造访致谢,因寂然法师已于1939年圆寂,他只好手书一条幅“凯旋归来与旧友重临栖霞”留赠该寺作为纪念,并示不忘。

    (四)

    昆仑关上早鹰扬,不让平蛮狄武襄。

    元夕张灯除夕火,古今战史并辉煌。

      【解读】:1939年12月,日军进犯桂南,直指滇黔,新五军配合友军发起反攻,廖率新二十二军亲上前线,与自称“钢军的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经过激烈的反复争夺战,击毙包括旅团长中村正雄的日军共4000余人,于12月31日收复昆仑关,这是抗战以来国军首次取得胜利的攻坚战,举国祝捷。剧作家田汉在战后专访报道中,以此役与北宋皇祐五年(1053)名将狄青(谥武襄)平定广西南路广源州(今广西靖西)蛮族首领依志高叛乱之功相比,喻廖是“当代狄青”。由于狄青收复邕州(今南宁)正月十五,正是元宵节;廖率部攻克昆仑关的12月31日也正是公历除夕,诗的后两句,老人巧用传统节日的习俗,把古今两场类似战役的胜利交相映照,可谓独具匠心之作。

    (五)

    征缅军从绝域过,居然振旅到恒河。

    一朝回马真无敌,羽檄交驰捷报多。

      【解读】:1942年3月,中国根据中英美三国共同抗日的协议,为紧急支援在缅作战的英军,由第五军、第六军组成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入缅配合作战,廖率新编第二十二师出征。

      入缅初期,战事尚称顺利,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不料英军高层指挥有误,先自撤退,远征军第五军奉命紧急撤回国,日军趁机很快堵截经腾冲的退路,遵照杜聿明军长的指示,殿后的新二十二师徒步向缅北的胡康河谷区域撤退,即“一进野人山”。胡康河谷俗称野人山,人迹罕见,荆棘丛生,被称“绝域”,加上时值雨季,山洪频发,官兵饥病交加,死亡累累,直至5月31日,奉命改道向印度(诗中称恒河)转移,撤退时约7000人,7月25日抵达印度利多时,仅剩3000余人。8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改称中国驻印军,在印度兰姆伽接受美军顾问训练,经过一年多的整训补充,战斗力得到恢复。廖升任中国驻印军新六军中将军长。1943年10月下旬,中国驻印军作为主力部队,正式展开缅北反攻战。作战发起地点又定为胡康河谷地区,廖率部参加主战,即“二进野人山”,只是这次是转退为攻。在友军配合下,廖指挥新二十二师所向披靡,正如诗末两句所述:“一朝回马真无敌,羽檄交驰捷报多”。由于屡建战功,廖先后荣获国民政府青天白日勋章(新编二十二师荣授虎旗奖励)、英国政府十字勋章及英国政府自由勋章。另据凤凰网报道:“1980年代,英国女王因廖率部入缅初期解救英军有功,又追赠了一枚十字勋章,直接送到美国廖家。”中国驻印远征军缅北反攻作战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中国滇西远征军的作战,1943年7月收复滇西失地、打通滇缅公路,1945年1月27日,两支远征军兄弟部队终于在缅北孟尤实现了胜利会师。

    (六)

    劲旅如霆在芷江,淮阴威望信无双。

    先声远播能摧敌,未与交绥寇即降。

      【解读】:1944年12月中旬,廖率部奉命紧急空运回国,参加湘西会战。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战役,战区涵盖湘西境内十县,战期从1945年5月下旬到6月22日达55天,是中国抵抗侵华日寇最后一场大规模决战。新六军在这场战役中担任总预备队,镇守芷江机场。廖总以未能正面与敌交锋而感遗憾。老人此诗似是针对他的这一想法而写。举汉代淮阴侯韩信为例,认为部队及其主帅的威望很重要,我方作出新六军空运回国参战的决定,就使日军闻风丧胆,未战而获胜 ,希望廖从“不战而屈人之兵”中求得宽解。

    (七)

    江南降敌待澄清,飞调雄师驻上京。

    万户黎民齐拍手,八年才见汉家营。

      【解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定在南京。盟军高层认为日方仍很嚣张,建议中方必须派出一支有威望的主力部队参加设防,提高震慑力量。于是,驻守芷江的新六军再次空运到南京。

      八年前,南京失守,日寇对手无寸铁的军民进行了惨无人性的“大屠杀”;八年后,南京人民将见证中国政府代表盟国接受侵华日军投降,尤其有新六军这一王者之师前来助威,“八年才见汉家营”的诗句充分显示了人民对抗战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八)

    行年四十登坛早,万里归来鬓未丝。

    阿母狂欢翻欲涕,慈怀犹忆抱儿时。

      【解读】:廖1945年调守南京期间曾回家省亲,年方四十,统帅一军,可算少年得志;虽长期征战沙场,但头发尚未稀疏减少;久别荣归,慈母自会喜极而泣,尤其回忆抚养儿子饱抱提携的劬劳,更添眷眷母爱之情。老人这四句,言简情切。然而,世事难料,此次短聚竟成永别,此行回乡也是他此生在家乡留下的最后足迹。

    (九)

    提挈妻孥返国余,秦淮河畔忆同居。

    客中岁月催人老,喜见佳儿读父书。

      【解读】:老人在诗中深情地回忆1936年秋廖偕妻儿回国后在南京团聚的情景。此后多年避难异乡,虽然岁月催人老,但是,见到当年稚嫩的小外孙,现在已能拿父亲的书来读,内心还是极为欣慰的。

      廖夫人黄伯溶(1905-2008)是老人的长女,美专毕业,留法深造,经在英留学的妹夫胡光熹介绍,与廖相识相恋,1934年在巴黎结婚,1935年,其子定一(乳名安安)出生。抗战八年期间,母子主要过着随军生活。抗战胜利后,廖驻守南京,得到照顾,在上海安家,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1946年1月,廖奉命率新六军赴东北参加内战,1948年10月,廖在黑山阻击战中兵败被俘,黄伯溶闻讯后,感于在上海无法久留,携儿经长沙去香港避居。谁料祸不单行,受一朱姓长沙女商人之骗,全部随身携带的金饰财物被骗光,在港人地生疏,求助无门,返回内地已不可能,入境台湾又受限制。在此受困之际,妹夫在台多方设法疏通,1950年,丽辉以胞妹身份亲自赴港接母子来台。在台过着俭约清苦的生活,但全力支持儿子求学上进,1959年,廖定一毕业于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赴美就读南加州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在加州一建筑公司获任高级土木工程师,与留美的台大同学欧阳蘅结婚,有子女各一,后人繁衍昌盛。1972年,经蒋经国特批,他们接母亲来美赡养。黄伯溶夙性内向,娴静少言,迭经沧桑,万念皆灰,晚年虔诚基督,静心养性,不谈往事,乐得高寿103岁,于2008年1月6日在美善终。

    (十)

    君真玉润方腾达,我愧冰清已老苍。

    赠此诗篇为纪念,他时杯酒话沧桑。

      【解读】:老人写至此,激情满怀,还期重聚,再话沧桑。然而,1946年元月,廖赴东北,从此与家人分离,沦为战犯,接受改造。所幸他识迷知返,1961年12月25日,获第三批特赦,并被聘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1964年12月,又被特邀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5年,他有过一段再婚史,女方张姓中学教师,“文革”期间双方均受冲击。1968年12月2日,廖在政协接受批斗时,突发心脏病逝世。1980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政协联合举行溥仪、王耀武、廖耀湘委员追悼会,会后廖的骨灰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2008年元月廖夫人黄伯溶在美逝世后,他们家人商议,儿媳回国办理,取出廖的骨灰公婆合葬在美国一公墓,使这一对恩爱夫妻终于在异国他乡泉下团圆、相伴安息。


    230710陶良晋:解读黄寿仁遗诗,追忆廖耀湘和胡光熹.cdr_0004.JPG


      二、黄寿仁老人书赠《女丽辉生日诗九首》

    (一)

    客岁来渝市,相依岂偶然。

    我方当暮齿,汝亦到中年。

    踪迹频离合,韶华易变迁。

    饮君生日酒,回首忆缠绵。

      【解读】:1939年,战火殃及长沙,老人避居昆明。1944年,移居重庆,与女儿相伴,这是人之常情,却也有难忘的旧忆。最是岁月不饶人,我已是垂暮之人,你也迈入中年,今天欢饮你的生日酒,悠悠往事不觉涌上心头,诗中父女舐犊之情,跃然纸上。

    (二)

    丙午重阳近,呱呱坠地时。

    七龄伤失恃,四稚各无知。

    那识予怀渺,谁为母教施。

    最难排遣处,佳节看邻儿。

      【解读】:次女黄丽辉(1906-1979)生于农历九月初五,时近重阳,七岁母丧。失恃的四兄妹都幼不谙事,他们怎能理解父亲内心的悲痛,又有谁能给他们代施母教呢?尤其让我愁怀难遣的是,每逢节日见到邻居的小孩都有父母双双陪伴欢乐的情景,这更增加了我的伤感。

    (三)

    怜汝性聪慧,年年智识开。

    读书通大意,习字仗天才。

    厨下供刀刃,窗前爱剪裁。

    思亲白云杳,封泪寄薤台。

      【解读】:在父亲的心目中,丽辉自幼聪敏活泼,读书习字都有过人的天赋;没妈的孩子较早地学会缝衣做饭,显出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想念亡去的慈母,坚强的女儿也只有把泪水送往亡母的坟台了。

    (四)

    廿四番花信,芳龄遣嫁年。

    君姑原我族,夫婿是英贤。

    恋恋新婚别,绵绵远道牵。

    春秋等闲度,极目海云边。

      【解读】:丽辉24岁结婚,正是适婚的年龄。她的婆母黄细真是老人的堂姐,夫婿是黄细珍的独子胡光熹(1903-1980),好学上进,1927年6月,在就读雅礼大学期间,考入黄埔军校长沙分校第六期交通科,1929年秋,毕业后被选派赴英国深造。按英国规定:工兵专业学生必须具有大学土木工程本科毕业学历,经国内批准,先考入伦敦大学学习四年,再进入英国工兵军官学校学习,在英学习长达九年。1939初,学成回国投身抗日战争,历任国民党政府军委会参谋,工兵第二团团长,(驻防四川奉节),军政部工兵署城塞处少将处长。抗战胜利后,调任秦葫岛港口司令部副司令、工兵署器材司司长。1949年赴台,前15年基本在工兵系统任职,直至升任工兵署署长。他洁身自好,毫不恋栈,1964年主动申请提前退休,退休后在多所大学任教,以教书育人为乐。1979年4月28日,丽辉因肠癌在台北逝世。7月21日,光熹随儿子大之赴美生活,终因悲伤过度,于1980年1月30日,突发心梗逝世,享年77岁。他俩夫妇的骨灰均存放在大之费城家中,无意在台营葬。老人赠诗中有“夫婿是英贤”之句,斯人虽逝,而他励志、耿介、坚守专业、洁身自好的一生,不负三湘故土的培育,录此聊供以印证参考。


    230710陶良晋:解读黄寿仁遗诗,追忆廖耀湘和胡光熹.cdr_0005.JPG

    廖耀湘、黄丽辉、胡光熹(沈阳1946)


    (五)

    盼到鱼书至,来从海国游。

    却怜姑已老,难应婿相招。

    秋至砧声急,更深烛影摇。

    不辞操作苦,只是助夫劳。

      【解读】:好不容易盼到光熹来信,他有意接丽辉母子赴英共同生活,但丽辉惦念婆母年老体衰,身边需人照顾未表同意。秋天到了,她要为老小赶制寒衣,白天要去学校教课,常常在灯下忙于缝纫,家务操劳自是辛苦,但一想起是支持夫婿在国外求学,心境也就为之释然。这八句,老人深情地忆述女儿对个人感情和家庭关系的正确抉择,既突显女儿明理懂事,也表露了自己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爱。

    (六)

    几度长沙乱,姑衰不肯迁。

    携儿依膝下,避寇走村前。

    老幼兼调护,安危独仔肩。

    一时消息断,使我客心悬。

      【解读】:长沙历经三战一火的战祸,因婆母年老体衰,坚持故土难离,丽辉只好同回乡下老家避难,偶有敌军过境,就得扶老携幼随村民到村外躲避,独自肩负着保护老幼安危的重担。老父此时避难西南无法相助,但只要音讯暂断,就为之顿感不安和牵挂。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可见一斑。

    (七)

    九易星霜后,人归海上船。

    再思为客岁,一算即儿年。

    对镜颜疑改,牵衣眼欲穿。

    巫山今看月,欢笑补从前。

      【解读】:丽辉结婚时24岁,光熹留英九年,父女分开避难又有六年,算起来今年正是进四十岁之年。在夫妻分开的日子里,想像中,妳照镜子时,会感觉到容颜在变老,整装时,思念夫婿也会有望眼欲穿之感。现在妳俩已能生活在一起,虽然在奉节看到的是巫山明月,但这也聊可为以往的分离得到补偿而喜悦。

    (八)

    欣逢悬帨日,恰是弭兵年。

    漂泊游人喜,平安故里传。

    田园就荒矣,庐墓想依然。

    共策还乡日,归期问后先。

      【解读】:今天是丽辉的生日,今年是弭兵(战争平息)之年。作为多年避难漂泊异乡的我,格外地高兴,要把平安的信息迅速传回家乡;也惦念着家乡的农田大概荒芜了,老屋和祖墓不知是否还在?现在我们在一起正好商量还乡的行程,确定动身的日期。

    (九)

    客里难相聚,良辰一举觴。

    盘餐宴亲故,樽酒话家常。

    旧事情无限,前程福正长。

    沉吟在心曲,嘉会勿相忘。

      【解读】:客居外地难有聚会,今逢你的生日,亲友们在一块聚餐,边饮酒边话家常,何等高兴。往事无穷,不堪回首;你们的前程未可限量,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吟诵,也希望不要忘记这次难得的聚会。可惜老人的良好祝愿,已化成如烟的往事,令人感慨万千。

    (作者单位:中钢集团邢台冶金机械轧辊有限公司  96岁)